董扬德 2022-06-22
学校一直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非遗文化进课堂”的形式开展多样化的拓展课,传递和弘扬传统文化知识。作为机械工程系的学生,我有幸被国家西湖绸伞非遗传承人宋志明老师选中,学习制作西湖绸伞,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在清河中学担任《西湖绸伞》第二课堂的老师,宣传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学习绸伞制作一般是利用周末,在位于西湖文化广场的大师工作室进行,宋老师会手把手的教我们整个西湖绸伞的制作过程。西湖绸伞,全称“西湖竹骨绸伞”,浙江省杭州地区特有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西湖特产之一。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造型灵巧、色彩鲜艳,既可遮蔽阳光,又可作为装饰品,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故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
跟着宋老师学习时,宋老师介绍说,西湖绸伞的核心特点便是“张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从一根竹到一把伞所要经历的却是大大小小上百道工序。做西湖绸伞,选料很讲究,竹子有要求的,淡竹,直径要4到5厘米,不能有阴阳面。选用的丝绸主要有两款,乔其纱,电力纺,薄如蝉翼,有朦朦胧胧的感觉,伞收拢以后,能成一节竹的形状。
制作一把绸伞,要经过伞骨架制作、伞面装饰、伞骨撇青、剪边、贴青、包头装柄、穿花线、钉扣等20多道工序。即便是熟练工,一把普通的西湖绸伞,也要花费近两天的时间。最难的就是贴青,这道也是很关键的,这道工序做得好坏直接影响伞收拢是不是一节竹,如果没贴好很不匀称,就很难看。从上个学期到这个学期,我仅仅学习贴青这一道工序就花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经过快一年的学习,我渐渐地能独立完成整把绸伞的制作,今年也担任了清河中学《西湖绸伞》第二课堂的老师。3月29日进行了第三次课的教学,这次课上的是伞面装饰。课堂上,颜料全部打开,每盒插上毛笔准备,每个同学人手一个毛刷和铁过滤板和底色板,接着把刻有三潭印月等的部分模子发给学生。沾一点颜料,在报纸上用涂了颜料的毛刷在过滤板上刮出大颗粒,接着按要求在模子空白处上刮出撒细小颗粒,达到需要的颜色,深浅,倒影等需求……,一堂课下来,同学们都收获满满,我也感到幸福满满,终于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文化传递下去了。
通过制作绸伞,锻造了我专注、精进、乐业的工匠精神。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将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融入其中,为传承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模具191 陶逸鸣
宋志凯推荐
友情链接: 杭州市教育局 浙江省教育厅 中国杭州 浙江省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地址: 杭州市西溪路719号 邮编: 310023 电话: (0571) 88088141 传真: (0571) 88805123
版权所有: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浙ICP备110240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