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扬德 2019-04-11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每次读《雨巷》我都会执著地认为,戴望舒希望遇见的那位姑娘,她手中撑着的应该是西湖绸伞,更担当那一刻飘过的丁香。
多雨的江南水天,寂静幽深的小巷,蓝花布的旗袍,盈盈的西湖绸伞,是柔媚的江南女子不可或缺的场景和道具。
是谁那么心灵手巧,别具一格地用修竹和丝绸做成了一剪轻灵飘逸的彩云?是谁的心思那么缜密、精巧,一丝不苟地用十八道工序谱写了一曲委婉清丽的江南丝竹?
时光回到1928年,一位叫都锦生的青年才俊行走于日本街头,当地女子撑着的一顶顶别致的绢伞引发了他的思绪:自己的家乡杭州多雨,又是产丝绸之地,做一款绸伞应该会有商机的。在国外考察完毕,他回到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成立了以竹振斐为主的三人试制小组,派他们外出学习制伞技术,并在民间到处寻访制伞高手。
都锦生这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在首创织锦画之后,于1932年又首创了一把别出心裁的绸伞,从此,杭州的烟柳画桥间又多了另一种姹紫嫣红的花--西湖绸伞。
现如今这种技艺已逐渐消失,我院在第二课堂中开设了这一传统技艺的学习课堂,这也让我们心生向往,于是我选择了这门技艺的学习。
每人一把已经被劈成二十四根的伞骨,用开始砂纸打磨,这是细心的活,把它磨至外壳颜色变青,再把伞骨外面一层小心的撬下,写上编号,然后放下伞骨,开始绷面,把面绷成一面圆镜一半上油,上好后放置一旁晾晒。
一柄西湖绸伞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平添了几分细腻温润、雅致轻盈,甚至下雨的日子也能多出几许清澈水灵、柔情似水的意境。
既有遮阳挡雨实用功能,又具美轮美奂观赏性的西湖绸伞,曾经风行于世,时至今日,老一辈制伞人先后离世,手工制伞工艺濒临失传,市面上很少再能看到那些纯手工制作的西湖绸伞。2008年,西湖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在京杭大运河终端出现了一座博物馆,为各种正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手艺提供一个可纪念、可展示、可传承的归宿,具有江南韵味的西湖绸伞也在其中得到了一席之地。如此,西湖绸伞就不仅仅只是隐入人们记忆深处的一种文化意象,而成为一种活态传承。
数控171马泽明
郭哲毅推荐
友情链接: 杭州市教育局 浙江省教育厅 中国杭州 浙江省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地址: 杭州市西溪路719号 邮编: 310023 电话: (0571) 88088141 传真: (0571) 88805123
版权所有: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110240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