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萍 2013-06-30
摘 要: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经过班主任精心组织和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做好“管”与“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本文结合班主任工作实践,阐述了“管理”的内涵。明确了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做好“管”;以及和谐师生关系,做好“理”的原因和方法。最后结合具体工作案例,提出了无为而管和有为而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班主任 管理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经过班主任精心组织和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善于管理的班主任,往往用较少的时间,说较少的话,就能达到班级的高效管理,使学生做到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即自律。这就是管理艺术。
所谓“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有“管”也有“理”。其中“管”是硬的一手,就是靠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约束人,给学生的行为习惯设置外在的规范,让他明白“什么不该做”。“理”则是软的一手,就是讲道理和理顺关系,也即通过思想情感交流,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去做”。“管”是“理”的前提条件,“理”是“管”的最终目标。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只要抓住一个“管”字与一个“理”字,工作起来就将有条不紊,效率倍增。
但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曲解”或“疏漏”,在从事班级管理的时候简单地把自己定位在“管”,教育的方式也无非就是“从严治学。或者倡导所谓的民主,对学生放任自流。但如果班主任自身缺乏一定的魄力和魅力,班级管理就会陷于“有禁不止、越管越乱”和“苦口婆心听不进”的尴尬境地。这就更需要我们在班级工作中学会管、理两条腿走路,在“管人”的同时学会“理人”。
一、完善规章制度,重在“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技工院校的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定型的时期,如果没有科学、严格的管理工作模式,就无法贯彻“厚德、远志、精技、尚行”的校训,无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相对的,现在的技工院校学生自制能力普遍比较差,都是家长的“宠儿”,这就更加要求学校加强管理,不能放松。
1.完善班级规章制度是“管”的基本保证
班级规章制度,是班集体范围内, 班主任和全体学生按照班级的日常需要和利益所求共同制订, 又必须要求全体人员保证遵守的组织纪律。一个班集体, 面对的是个性、习惯各异的三、四十个学生,怎样将他们的行为习惯与学院的制度要求, 以及教育的目标相融合,就需要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 又征得全班大会一致通过,制订出班级管理的实性规定。如学生的德育考核积分制度、各类奖学金考评奖惩、班级总体奋斗目标与阶段奋斗目标、学生寝室、教室的纪律、卫生执行制度等。在笔者接手酒管101时,因为了解到该班违纪率高,出现过多起学生间的打架事件,同时该班还有一名女生智商相对较低,平时多受同班同学的欺负。因此特意在德育考核制度上加上“同学间互帮互助,遇到问题及时与班主任和班委沟通,保持班级的和谐形象”一条,并加以强调。实践证明,在我们同处的三年中,没有出现一起同班同学间吵闹事件,在与外班、外校人员产生矛盾时,也能及时让我知晓,并及时进行处理。
2.完善班级规章制度是“管”的依据
通俗的讲,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执行的 “尺子”, 这就是制度。班主任要负责于学校, 负责于家长, 负责于社会。同时,他们还要为班集体中的每一位学生负责, 为集体负责,为自己负责。
现实情况表明,当今学生的自我民主意识比较强,个性发展也比较多元化,而实际素质及自控能力又往往不够理想,因此,更需要以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他们。在对他们进行表扬与批评时,都要有据可依,他们才会心服口服。班级规章也像面对全班同学的一把统一的尺子, 一面明亮的镜子。只有在尺子和镜子面前, 学生的高矮丑陋尽现于眼底之下, 他们才可以效仿和修正自己。
3.完善班级规章制度是提高自管能力的实性锻炼
“遵纪”必须从小开始,班级的一系列完整、系统、严明的规章制度, 如同一道道法纪的示范, 要求全体成员的言行必须统一在这个范围之中, 约束之下。并在各自约束中, 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执行, 在强化中理解, 不断认识个人的自由与法纪约束的辨证关系, 以达到遵纪守法心理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
同时,班级的规章制度是维护学生利益,符合学生要求,营造学生成材之路的必要环境和条件。因此, 只有在道德和纪律所形成的统一前提下, 运用文化手段, 朝着理想的方向奋斗, 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二、和谐师生关系,重在“理”
乌申斯基指出:“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实践证明,班主任所拥有的非权力影响力,是建立在学生对其崇敬、信任的基础上的。他们优秀的品质中所包含的人格力量会给学生以巨大的影响,使人自觉地产生敬重感、信赖感,从而使学生去摹仿和听从其指挥。因此,班主任应在完善科学、合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也就是说,不仅要“管”,更要“理”。
1.文化知识水平是“理”的基础
记得曾经有好几位老师对我说过:“你们班学生做事风格跟你很像。”开始我并不在意。但听得多了,不禁使我产生了思考,并逐渐意识到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更意识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工作的严肃性。
班主任的文化知识水平形成教师权威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学生们都希望自己的班主任是一位学识渊博、兴趣爱好广泛,有着较高文学修养的“大朋友”,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丰富自身知识,那么,就会使学生感到失望,从而产生“形象危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也很难以丰富的知识和透彻的说理去打动学生,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情感是“理”的润滑剂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追求时尚,但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叛逆、偏激、另类。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人格及精神上的需求,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用真挚的情感深入了解学生,从关心学生成长入手,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教育学生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自然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这样,学生会乐意和班主任推心置腹地谈思想、学习、生活,心也会往一块儿想,劲也会往一处使,最后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3.倾听沟通是“理”的有效手段
特级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观望,更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牢骚,叹息,愤慨,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而同时,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不愿轻易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活动在言语上表露出来。为此,可以用周记交流这种方法。将它作为和学生心与心联结的纽带,作为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充分聆听孩子们的心声,认真听取学生对班级的评价、意见及建议,及时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采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模式,有的放矢地实施有效教育。实践证明,每周一次的周记能有效地为我提供班级及学生个人的信息,使我的工作更有了针对性、实效性、时效性;同时也融洽了我们师生间的关系。
三、无为而管与有为而理
“管”和“理”是一组矛盾词、一个统一体,管为达理之目的,理乃求管之效果。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班主任, 应在制度建设和倾听沟通的基础上,熟悉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习惯、思想动向等,找寻他们发展的规律, 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与举措改善不足, 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才是班主任管理的理想境界。
1.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权利
要相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的合作下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建设和决策,通过民主手段,逐步形成符合班级实际、满足学生需要的班规制度。以学生自我认可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燃学生自我教育的权利。
同时让学生跳出“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的圈子,很多班级事务,例如运动会、(春)秋游、主题班会、技能节作品展示等,都可以放手让班干部实施管理,让全班同学参与管理,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逐步把“老师要我管”的观念转变成“我要管”,从而不断提高管理班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班级大事情要坚持先“理”后“管”
对于涉及学校制度规章、守则以及班级量化建设等方面的事情,要坚持先“理”后“管”。例如每个学校现在普遍面临的“手机问题”,不少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信息社会通讯发达,手机作为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都可以持有和使用,学生为何不可持有和使用?并且手机更方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我们持有和使用又有何不妥?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就先用“理”的方法,通过主题班会“手机的利与弊”辩论赛,肯定了手机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让他们明白,如果正确的事物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场合出现,也是不正确的。并且结合酒管专业的特色,让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一者干扰老师的授课秩序,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二者是一种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不符合交际的礼仪,会因此损害自身的修养和形象。同时,在课堂使用手机,因为要躲避老师视线的原因,位置往往不太准确,还会对视力造成极大的损伤。最后以全班同学签订“课堂不随意使用手机承诺书”结束班会。在此后的班级管理中,笔者就以承诺书为依据,严格手机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每天到教室后将手机放入“手机仓库”,下午放学才有序取回,并要求互相监督。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在周记中坦言:曾经以为离了手机自己会无所适从,现在看来也没什么,我好佩服自己哦!”
3.小事情要坚持“管”后即“理”
对于班主任而言,每天处理最多的往往是一些相对细微的、非政策性的事情。因为产生的影响小,班主任和学生都不把他们当成一回事。为此,很多班主任的习惯做法是管后即了,不做深究。但用不了多久,学生还会犯类似的错误,以至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或是“屡教不改”。
因此,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如迟到、寝室卫生不合格、教室用早餐等,都要即使依照规则进行管理。然后适时辅以心灵上的提点,找出他们错误的根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错误给自己、给班级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尝试着从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搞清他们的思维逻辑,然后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整,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和技巧,并不时地对他们进行善意的提醒。时间一长,很多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自然得到了矫正,班级的风貌也就自然有了很大的改观。。
4.突发事件要 “理” “管”结合
班级中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如学生之间的冲突、学生与老师的冲突、学生突然的情绪反应等等,往往具有突发性、情绪性和破坏性。如果处理得好,会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且加深师生间的情感,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处理不当,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例如:某个周五课间操后,笔者班上一名男生在教学楼过道上急匆匆与其他班很多男生接触,神情紧张而愤怒。笔者过去问他,他回答说“没事。”笔者不予深究,将他请到办公室,也不再追问他。他坐立不安,欲言又止,笔者装作没看见,一直批改着作业。后来,他主动告诉笔者,是跟校外人员产生了冲突,约好放学后了结,刚才他是在请人帮忙,已经在校内叫了100多人了。看他坦白了原委,笔者帮他分析了群架的危害:一者,有多少人参加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事情已经有了不可控的迹象。二者,群架没有轻重,如果有人为此受伤,他作为起因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个责任往往是自己难以承担的。接着,笔者和他一起设想了打架后的种种结局,他的脸色开始变了。后来,笔者主动提出陪同他去和校外人员见面并赔礼道歉,如果可以,由笔者请他们喝茶,力求在相对和平的氛围中解决起因很无厘头的事件。……后来,事情和平地解决了,我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了班级的“老大”。
后来,我还就这次事件,结合学校多次出现的群架事件专门开了一次班会。告诉学生:男孩之间打架也是一种交流方法,有助于彼此加深了解。接着用成本核算的形式让他们认清群架事件的危害,最后要求他们:要注意同学间交往(特别是男女同学交往)的纯洁性,注意沟通中的文明礼仪,以此减少冲突的产生。在有了冲突之后,也不要用显示自身的怯弱、危害班集体利益的群架方式解决。以此引导他们从内心严格要求自己,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后记:管与理是相辅相承的。班主任如果有管无理,就会导致强权专断;只理而不管,又会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所以,班主任要学会以生为本,“管”“理”结合,让学生在认可班主任、认可班级的基础之上主动自我纠正错误,促使自己各方面都得到发挥和提高,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同时提升班集体的合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班级中“管”与“理”的平衡艺术》 孙娜 《教学与管理》2013.5
2.《学校管理中的“管”与“理”》 李永寿 《云南教育》2011.13
3.《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管”与“理”》 杜俊生 《现代阅读》2013.1
4.《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班级管理内驱力》 王娥 《读与写》 2011.11
友情链接: 杭州市教育局 浙江省教育厅 中国杭州 浙江省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地址: 杭州市西溪路719号 邮编: 310023 电话: (0571) 88088141 传真: (0571) 88805123
版权所有: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110240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