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 2017-06-13
一、学校情况
(一)学校概况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隶属于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杭州市劳动局技工学校。2002年,原杭州技校、杭州医药职工中专和杭州市园林技校三校合并,且分别于2003年、2004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2005年,原杭州市药物研究所并入,同时在其地块建立新校区,2007年搬迁使用。现占地近270亩,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固定资产28037.96万元。
(二)学生情况
学校2016年招生779人,与上一年相比增长2.4%。现有在校生3134人,其中2011级87人,2012级379人,2013级431人,2014级750人,2015级720人,2016级767人,巩固率达98.5%。男生1978人,女生1156人,男女生比例为17.1:1。2016年毕业生642人,与上一年相比毕业生人数增长5.8%。学校不断加大社会服务工作力度,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托学校专业优势,培训鉴定范围增加到5大类28个工种,2016年培训鉴定各类人员10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教师队伍
学校有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5人,专任教师与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17.9:1;现有市级以上专业带头人和技能能手22人,占专任教师数12.57%。专任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66人,占专任教师数94.85%;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43人,占专任教师数24.57%。中级职称及以上的专任教师145人,占专任教师数82.85%。高级职称及以上专任教师91人,占专任教师数52%;现有专业教师140人,占专任教师数80%。实习指导教师32人,占专任教师数18.28%。
(四)设施设备
学生教学实训基础条件比较完善。各专业都有较完善的校内实训场地和设施设备,校内实训室总量达到80个,实训工位数达到3206个,实训课开出率达100%;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7984.48万元,生均设备值达2.55万元;各专业均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49个;建有机电、机电技术应用、药剂等3个省级实训基地。
每年有计划地增加图书藏书量,图书馆现有藏书和电子读物达到33.65万册;计算机数达到1462台;每百名学生计算机数量达到46.65台。
二、学生发展
(一)学生素质
本着“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宗旨,通过研究国内外职业素养培养的开展状况,调研和分析行业企业的需求与生源特点,明确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按照高技能人才成长“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综合提高的培养要求,突出对态度—职业价值观养成的分析,不断探索明确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按照有秩序、梯度式和个性化区别对待的安排,从外在到内在的素质养成规律,实践并探索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形成了综合职业素养养成的良好氛围。
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稳步提高,学生品德操行合格率、体质测评合格率都达到了95%以上,学生的专业课、文化课考核合格率为90%以上,毕业率保持在100%,近三年无学生犯罪问题。学校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掌握了从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上有较好的声誉。
|
2014.9-2015.7学年 |
2015.9-2016.7学年 |
品德操行合格率 |
96.5% |
96.9% |
体质测评合格率 |
95.1% |
95.3% |
文化课合格率 |
91% |
92% |
专业课合格率 |
91.4% |
92.3% |
毕业率 |
100% |
100% |
(二)在校体验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实习实训满意度、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校园安全满意度、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等均在85%以上。
|
2014.9-2015.7学年 |
2015.9-2016.7学年 |
理论学习满意度 |
86% |
86.3% |
专业学习满意度 |
85.6% |
85.9% |
实习实训满意度 |
88.2% |
88.4% |
校园文化与社团满意度 |
91.2% |
94.1% |
生活满意度 |
85.7% |
85.4% |
校园安全满意度 |
87% |
87% |
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 |
86.1% |
85.9% |
(三)资助情况
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2015-2016学年度共发放助学金233.95万元,免除学费1010.88万元。
(四)就业质量
课程体系改革带来较高的培养质量,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反过来促进优质招生。学校每年各专业毕业生招聘供不应求,2015年校企合作企业主动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毕业生数之比3.49:1,抽样调查学生初次就业平均月薪提高62.15%,达到3243元。近三年来,全日制学历教育年均在校生规模2752人,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三年共为行业企业培养输送毕业生1763人,其中高级工及以上层次学生1402名,占总毕业生数的79.52%;毕业生双证率达100%,2016年初次就业率达98.72%,专业对口率达98.22%,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100%。
(五)职业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支持学生一专多能,努力培养“专业加特长”、“学历加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质量保障措施
(一)专业动态调整
学校围绕杭州“1+6”产业集群建设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主动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建立了机械电气类传统优势专业群、医药园林类区域特色专业群、酒管烹饪类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群。各专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深入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制定专业建设五年规划(2015-2019年)。组织行业企业调研访谈,了解、分析和掌握产业升级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总结学校办学中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产教融合、职业导向、双元育人”的办学思想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营造“校企共育人才”机制。各专业遵循“知识从宏观到微观、技能从生手到高手、态度从外在到内在”的成长规律,依据培养目标及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经行业、企业、院校专家多方论证,形成了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学研产三结合”模式,数控加工专业的“三阶三进”立体式模式,药物制剂专业的“两平台、三结合、四方向”模式,园林专业的“三段制”模式等,制定并实施各个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宗旨,坚持“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总要求,助力学生实现有技能、就好业、能担当,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坚持服务区域经济不掉队,专业群优化紧贴杭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以杭州市“1+6”产业集群重点企业作为人才主要输送地,同时服务杭州区域的其他创业创新型企业。学校明确区域性技工学校的办学定位,主动融入、紧密依托、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优化、开发、更新”等方式,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学校确立了“文化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职业拓展课”为基本框架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文化素养课采用国家、省编新教材或校本教材,开发专业文化读本,根据学生基础状况,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开展第二课堂和第二证书选修活动,探索有特色的“选择性”课程改革,目前各专业可开设的职业拓展课程数达53门,参与学生覆盖全校。
(三)教师培养培训
学校按照《浙江省技工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办法》,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非师范类毕业新任教师按照“岗前培训+企业实践”制度,选派具有副高以上的老教师带教,“岗前培训”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管理能力训练等内容,2年内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取得教师任职资格证;其他新任教师第一学期安排下企业实践锻炼,参加生产实习教学或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培训和相关专业(工种)实操技能训练,实行“先实践、后上岗”制度。学校在分析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普通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四级递进的教师培养路径。现有“双师型”教师134人,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98.53%,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104人,占专业教师数76.47%。
学校现有兼职教师61人,占专任教师数35.88%,其中,具有技师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为37人,占兼职教师数的60.66%。
(四)规范管理情况
学校全面改革两级管理体制,人财物项目实施统揽分办,学工和教务工作实行两级分离,服务事项实行市场运作。行政管控实行顶层运转,领导班子按照“行政分线管、党委联系部”的原则落实一岗双责的责任分工。建立财务、资产、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办法,使部门之间权力相互制衡,系部与部门呼应有序;完善院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实施职工代表评议财务工作,实施重大项目第三方审计制度。实行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分解制和全员综合绩效考核,并做到措施安排、工作责任、过程督查、完成时限四到位;具有职教特色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得到确立。
(五)德育工作情况
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全覆盖,德育师资配备充足,时事政治教育结合班级主题活动效果明显。积极开展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养成模式改革,一是紧抓“走进学生”活动。教师从立德树人目标出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实行全员德育辅导员制度,全院160多位党员与学生结成对子,促进帮扶对象的改变。二是创新“三段”素养养成模式。根据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养成规律,一年级为行为养成阶段;二年级到实习前为技能养成阶段;实习期为技能研修和创业创新教育阶段,校企双方共同开展教育工作,激励学生投身创业创新实践。三是强化“三自”管理。建立寝室楼长、层长、寝室长制,实现“亮身份、亮职责、亮活动”的自我管理;完善校园文明监察标识化上岗制,实现学生行为规范自我监督;完善校园110综合办事中心,实现学生日常事项自我服务。四是激励品牌学生。整合资源,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政府奖学金,对技能突出的学生设立“精技奖学金”,对家庭困难学生设立人民助学金。举办优秀学生夏令营活动,开展企业参观、游学访问、社会考察等形式增加荣誉感。五是积极开展学生志愿者活动。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学校30多位在校学生投入到涉及15个国家元首和嘉宾的接待服务工作中。六是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形成了以励志教育为核心的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美丽校园”创建推进有力,富有成效,已成为师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美丽校园;学校荣获“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连续5年被评为杭州市“平安校园”。
(六)党建情况
坚持加强党委领导,为促进学院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党委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统一领导学校的工作,抓好大事,管好干部,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学校重大事项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互结合。加强党政沟通协调,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制定实施方案,用心用力,抓细抓实,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四、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学校深入开展企业调研和研究国内外社区学校办学情况,探索“区域产业学校”模式。以杭州市“1+6”产业集群重点企业为主体,辐射杭州区域的中小创业创新型企业,形成核心层、合作层、辐射层三个层次的校企合作系统平台,目前,学校已与178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廓清“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体系、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工学一体、共评学生技能、共促学生就业、共建专业文化、共享合作资源”八个共同合作内容。各专业系加入相应行业协会,如机械工程系现为浙江模具行业协会副会长、精密制造分会会长单位。学校深入领会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人社部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精神,开展试点推进工作。专业成立了有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拟定专业建设方案,共同制定具有专业、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各专业形成了由企业管理者、高技能人才、企业培训师、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兼职师资库,目前人数达61人。
(二)学生实习情况
学生实习情况整体良好,与178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践了引企入校、区校合作、行校融合、学徒制等新方式。依据企业生产中的技术技能和人力资源要素与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要素相互交集点,与杭州大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特色“校中厂”,开展工艺研发和出口样品试产;与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师资培训中心和机器人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技能型高端研修;与余杭、萧山两家经济开发区对接合作,开展点对面的“区校合作”。
五、社会贡献
(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取得优秀成绩,国家级比赛获奖14项,省级比赛获奖67项,其中在第43届世赛选拔中,1名学生取得代表国家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项目的唯一资格。2016年,在第44届世赛选拔中,6个项目9名选手入选浙江省集训队,2个项目3名选手入选国家集训队。
(二)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主动承担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鉴定量保持在1万人次左右。学校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实施“弹性学时、订单培养、技师研修、双导师制”等多种教育培训方式,满足了“职工不离岗、课堂在现场,企业下订单、学校出菜单”的多种教育培训需求,目前学校与103家企业建立了培训关系,提供员工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技术服务、技能比武、行业竞赛等多类别的服务。
(三)对口支援
按照杭州市对口帮扶安排,每年为黔东南州工业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提供能力提升培训。作为全省技工院校师资综合培训基地,每年暑期承办公共课教师培训,共有172名教师参训;与丽水职高结对帮扶常山职高,为该校专业建设、师资能力提升、内部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同时,通过教师互派交流等方式,为海宁技师学院等省内其他技工院校提供师资能力提升培训服务。
六、举办者履责
(一)经费
本学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共计 7713.78万元,公用经费 870.9万元,项目投入共计1831.4万元。
(二)政策措施
推进和完善依法管理的制度建设,并加以落实。继续完善财务、资产、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细化办法。完善院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实施职工代表评议财务工作、实施并完善第三方审计制度、实行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分解制和全员综合绩效考核,进一步细化对教职工的检查指导与考核。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行业、企业、教师、家长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学校治理机制,落实办学自主权,落实教师编制,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七、特色创新
案例一 转化世赛参赛成果,提高技能培养质量
坚持培训先行,不断把握世赛的标准要求。做好规划安排,使接轨世赛工作有目标。目前全校有15个工种可参加世界大赛。优化课程体系,使相关专业建设对接国际职业标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实训环境达到世赛要求。加强机制建设,使技能学习有平台和动力。取得的主要成效:学校以世赛标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技能竞赛引领,教师能力不断提升,学习风气有效转变,推进了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也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找到了一条创新之路。建设期内,学校在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6项,在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23项。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浙江省选拔赛后,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信息网络布线和西餐服务四个项目进入省级集训,备战明年国家队选拔赛。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奖项11个,省级一等奖3个。
案例二 技工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三段三自”养成模式构建
本着“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宗旨,通过研究国内外职业素养培养的开展状况,调研和分析行业企业的需求与生源特点,明确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按照高技能人才成长“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综合提高的培养要求,突出对态度—职业价值观养成的分析,通过不断探索明确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按照有秩序、梯度式和个性化区别对待的安排,从外在到内在的素质养成规律,实践并探索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养成的良好氛围。按照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进行合理评价,为他们成为技能技术型人才,提供坚实的依据与平台。取得的成效:一是丰富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二是形成了素质养成寓于日常管理的工作机制。三是提升了学生对专业和技能学习的热情。四是实现了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之间无缝连接。根据毕业1-2年的毕业生平均工资抽样调查,每个专业都能超过3000元,超过了杭州市预期的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工资。
八、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是从对接、服务产业到助推产业发展仍需加强。下一步,将着力提升技术技能服务产业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二是青年教师社会服务能力需进一步加强。过去主要侧重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关注不够,今后需着力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并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友情链接: 杭州市教育局 浙江省教育厅 中国杭州 浙江省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地址: 杭州市西溪路719号 邮编: 310023 电话: (0571) 88088141 传真: (0571) 88805123
版权所有: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11024003号-1